解释人的问题挺难,解释来访者问题牵涉到其自我视角问题更难。加上相关问题基本都是抽象的,再次难度加码。
毫无疑问:可视化是非常棒的方式。价值马,价值宝箱,都是典型好例子。
解释人的问题挺难,解释来访者问题牵涉到其自我视角问题更难。加上相关问题基本都是抽象的,再次难度加码。
毫无疑问:可视化是非常棒的方式。价值马,价值宝箱,都是典型好例子。
辩证:自由意志和幸福面积/效率面积等没有必然联系,过度反而会减小面积。适当结合随机成分,面积显著提升
乐趣:随机性是美式游戏相比德式游戏的优势所在。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
直觉:什么时候采用自由意志,什么时候采取随机性的关键因素
一个多月的实践,从起初的循序有序,到中间的欲望失控,再到GM权限无心插柳的欲望降级,到现在基本能回到低欲望背景的健康轨道。虽然还是付出了今天去医院抓中药疗养身体的代价,但总体还是值得:
首先不再极端的面对欲望:要么无限疯玩要么卸载的极端行为没有再次发生。其次带来了更多良性“自我实现”的可能性:纯粹的欲望路和修行路都不是自己想要或者擅长的人生路,欲望和修行和谐共处的路线更适合自己。再者避免了“加法”和“绝对化”:昨天一度想要重开Steam代替魔力公益服,想要一劳永逸解决游戏的持续吸引力,最终继续留在魔力公益服。
“绝对化”和“一劳永逸”是自小逻辑训练的恶魔诅咒,一方面带来强大的预见力,一方面带来极端和偏执而丧失觉察和辩证。
如果说从小到大最大的爱好,游戏始终是首位。知道自己容易痴迷电子游戏,所以从大学毕业后蛮多年,采取的都是“疯玩+清零”循环方式。首先克制自己完全不碰电子游戏,如果碰了则一口气没日没夜晚上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其完全删除。
该是放下这种极端游戏方式的时候了,电子游戏本身不是问题,而“度”的把握才是关键。“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思想里,没有绝对,更多是平衡与辩证。
目前实践共存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会容易形成一种背景性的欲望而刺激神经的兴奋度,会对生活和睡眠都带来一定影响。也算是正常现象,任何新适应都会有一个过程。
“随便。能做到什么样就什么样。”
“你觉得‘顺其自然’等于‘随便’么?”
“不是,‘随便’比较消极。”
“酷,给你点赞。”
【心理上“顺其自然”】
1、接纳
全然的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拥抱已经存在的现实,不去消耗心力做无意义的抵抗
2、积极
接纳不等于消极悲观的认为“无所谓”、“随便”。而是积极接纳,更多的从已发生的事情中看到和合于其中的生机,即便表面再糟糕的失马也会伴随潜藏的福运
【行动上“为所当为”】
1、平衡
2、辩证
无论自己实践还是指导别人使用“为所当为”的行动观,都遇到同样困难:到底哪些“当为”哪些“不当为”。因为每个人生时刻,都是多种因素和多种选择的交织体。目前探索的经验来看,已经有两条效度较高的参考原则:
1、平衡
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合适的光照、合适的水分,合适的养料。不多不少最佳,过多或者过少都可能夭折。
2、辩证
“非黑即白”的思维总是会破坏平衡。一件事物总是阴阳和合的,守中道才能更好的维持平衡
同时带来的启发:ACT疗法和森田疗法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如果真要从根本上消解来访者的困境,核心是引领一种“ACT活法”或者“森田活法”。活法对了,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活法不对,一点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问题。
KP:周三啦,各位来确定下这周跑不跑?
PC:感觉可以固定个时间。这样大家好提前计划。比如固定每两周跑一次
KP:我之前说过,如果可以,每周天都跑。我是问疫情有没有影响。
站在PC角度,语言感受不太好,毕竟人不是神,不可能记住每一句别人口头说过的话,同时半截子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很容易让人误解。
此时的PC应该如何面对才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也需要照顾自己的感受。退出?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也需要照顾自己的感受。暂时不做回应,看看其它PC的反应再说?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认为对自己是很好的包容训练。正常回应?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认为对自己是很好的辩证训练。当前正常回应,后续合适时机沟通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问题。
决策的方向很多,想做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决策,蛮考验智慧和悟性。可能的辅助方式是设立“决策缓冲区”。如果感觉不知道什么决策是合理的,可以先不决策。如果确实需要眨眼之间便做出回应,则把最温和的回应作为临时决策,可确保后续还有改进空间。
作为企业的一员,不能忘记团队初期的开路者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忘记国家初期的开拓者们。
《1950他们正年轻》值得一看。每位老兵和先烈都是一部平凡的传奇,都值得我辈铭记!
#框框和生活
画框框要求生活去符合框框,与体验生活反过来修改框框。顺序不同,差异很大
#直觉和模糊决策
有效弥补逻辑思维容易局部化和复杂化的短处
#电视大结局和进三退二
都想一劳永逸,实际折无尽数。折返中渐进便是能耐
#生活和表演
前者灵感无限,后者张力不足。发发朋友圈就知道了
一开始身体挂彩,直觉告诉自己做人做事应该符合“自然”,不然就是作死。
后来偶然读了《道德经》,包括陈鼓应的书,感觉自己的经验教训蛮吻合,强化了“做人做事要符合自然”的想法。
再后来解决自己失眠早醒的过程,了解到森田正马的思想和疗法,蛮受启发。感觉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思想,更具有凝练性和实操指导性,所以也直接把自己的根本信念“自然”修正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接着用这样的方法生活和工作。实践下来,目前自我感受还不错。单拿做事方面来看,相比之前的创业,有一些显著不同:
1、多了一只“觉察眼”
方向选择、实施落地、同仁交流等,都帮自己审视到底是落在事情本身,还是落偏在了欲望、恐惧、嫉妒等。当然,远达不到延绵不绝的觉察,但起码一小部分时候可以
ps:客观的讲,这项收获主要还是来自源被老外改良的正念练习,而且根源应该是佛家。道家的站桩浅尝过一点,没有太大感觉。儒家讲“吾日三省其身”本质上也是一种觉察,只是“省”相对“觉察”而言颗粒度太粗了,还是“觉察”更具慧性和纠偏性
2、“增长”变为“生长”
过去脑子里基本陷入趋势、增粉、运营、商务、管理、行业这些事情。确实有用,尤其是短期很有用。但陷入过深则容易偏离“自然”,副作用也显著:一方面容易短视,一方面容易急躁
现在做事,除了进行思考,还要用感觉去感受自己的感觉对不对。比如一开始自己探索的野路子失眠应对方法,起码首先解决了自己的失眠问题。接着义务给一些网友提供了点小帮助,帮一段时间便发现能力不够,又反推着自己继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顺便还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了老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感觉蛮舒服
3、合一
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是撕裂的,因为两方面的指导思想不一致。现在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指导思想都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特别能理解爱因斯坦这些前辈为什么总热衷“统一四大力场”这样的命题。的确很爽啊,谁统一谁知道
4、平衡
因为自然,所以平衡,所以持续性强。所以天天干也不累,干到100岁也不累。而之前的创业处于自我燃烧的失衡状态,不可持续
5、待实践问题
未来以八字大法为根基建立组织
【注以上摘自和朋友关于老学的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