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junle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1/image-3.png)
新派道家の跑山鸡
![](https://www.junlee.net/wp-content/uploads/2025/01/image-3.png)
平时的练习,我们会告诉大家:觉察是一种观察,而非思考;觉察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想法”、“情绪”、“感受”;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回到更为理性的行为中。
觉察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回到理性的行为?练习中我们会告诉大家因为:觉察的过程就是一个旁观自己的行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今天我们结合上周五晚上(2024年12月22日)直播中分享的“觉察:醒过来”话题,以及成员在群里的分享来更深一层谈谈“觉察为什么带来更理性行为”的问题。
任何一种生物的第一本能都是“求存”,人当然不会例外,为了更好的求存,会在生活里演化出很多自我保护的无意识习惯。
以我为例,就有一种“习惯性反抗”的特征。因为我老妈是棍棒教育,如果我不反抗,就意味着挨更多的打。慢慢的,听到她的任何一个要求,我都会形成一种“要我东我偏要西”的模式。而且这种无意识的习惯还会扩展到和其他人相处的过程。
再比如我姐,则是形成了一种“习惯性否认”的特征,她任何的不如意,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都会推给外界:比如自己的工作不好,就是因为父母没有社会关系;家庭收入不好,就是老公没本身;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因为孩子贪玩等等。这种模式帮助她避免内在的自我攻击。
再比如我哥,则是形成一种“习惯性压抑”的特征,任何时候问他有没有问题,有没有不满意,有没有觉得不高兴的地方,都会说没有,但实际的内心状态并非如此。
再比如我老婆,则是形成一种“习惯性讨好”的特征,和外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在意别人的感受,让别人很舒服,但是自己其实很不舒服,慢慢就很想逃离一些社交,回到家里则会反向对家人很苛刻,进行错位补偿。
这些无意识行为其实是我们自己很难察觉到,就好比水里的鱼儿很难感受到水的存在,因为我们每天都侵泡在其中。带来的问题则是,我们大量的行为好像都是自己做出的,其实根本不是自己的理智做出的,而是我们的无意识惯性行为而已。这个时候我们就像睡着了一样,看起来我们活着,实际上我们睡着了。
到底如何才能看到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如何才能醒来呢?
1、首先得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比如,当我一听到老妈叫我去买酱油。我首先得能觉察到我心中产生了一种“生气和对抗”的情绪。这方面则是我们所练习的“觉察”能力能给我提供帮助的地方。
2、其次是能识别想法和情绪背后的模式
也就是,当老妈叫我去买酱油,我得能识别到:我产生生气和对抗的情绪,其实本质上是我的“习惯性反抗”的无意识行为启动了。当我能识别到这个模式时,我就有可能会心的对自己笑笑:那个爱反抗的家伙又来了。能识别到这个惯性模式时,就不容易被情绪带走,或者说不被这种无意识的模式带着跑。更容易回到我们该干的事情。比如此刻,我可能很少回家,帮老妈分摊点家务,本来也是该干的,去买酱油就好
但是,这种对惯性模式的识别能力,并不是“觉察”本身所能解决的,更多来自于生活的积累。而且这种能力的提升,每个人的路径也不同,比如我是来自于哲学、心理学、生活踩坑等多个层面的共同积累结果。有的朋友可能是朋友的点醒,读书的启发,电影的启发,信仰的加持等等。
无论如何,“觉察”是我们识别自己惯性模式的基础,是让我们醒过来的基础。如果看不见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那么谈识别自己的惯性模式,就是无米之炊了。
最后分享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无论心理学、佛家、道家、乃至基督教,其实都在讲“醒过来”这个事情
心理学是讲认识我们自己的模式,其实就意味着从无意识(或者说惯性之中)醒过来;
佛家的“佛”,其实就是“觉者”的意思,就是对“宇宙和生命”的洞悉,当然包括对自己的洞悉;
道家的“真人”,也差不多是讲洞悉宇宙和生命,觉醒和觉悟的人;
基督教讲“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就会讲,很多人是人活着,但是“灵”上并没有觉醒。
在边锅的帮助下,梳理IP的内核。结果无心插柳,还帮自己把人生和企业的内核梳理的更加清楚了,真是意外之喜啊!
人生追求(马车方向):自由·自在
人生目标(马车终点):活成一只跑山鸡
人生哲学(驾车方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企业追求(马车方向):助人自救
企业目标(马车终点):打造一个心理自助社区
企业哲学(驾车方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有拍摄需求,正好也帮助自己回顾一下过往的生活问题和成长过程。这次的分析,让自己也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豁然开朗感。
从失眠分析也能看到,面对来访者,最好的切入方式就是“错误应对”的角度,因为这方面直接和症状相关,更容易有感知,而且调整后更容易见到变化,另一方面也有正念这样的比较适合自助的优秀技术可以使用。
如果这个分析不是针对失眠,而是针对工作,则是另一副图景展现。
从工作分析能看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生活哲学,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适应性。因为它不是要完全的“灭苦”或者“灭人欲”,而是一种平衡与辩证的哲学。
《“为所当为”的考验所在》和《再谈为所当为的辩证性》 这两篇文章已经从广泛的视角探讨了为所当为的核心挑战:如何基于价值在众多交织规律中做出适当的行为选择。
从工作实操的角度而言,为所当为并不仅仅牵涉到如何做“选择”,还牵涉到如何“操作”。因为一项工作并不会因为选择的好就呈现出良性的结果,选择的好只是良性结果的重要一环。
工作中的“为所当为”就像种粮食:
对的人
对的时间
对的地点
对的方法
对的事情
在每一个工作的瞬间,是否能觉察到这些要素,并及时的回到合理行为,是需要慢慢训练的能力。比如:
当然,还有一方面是觉察到我们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心理上的顺其自然”。比如:
工作中持续的觉察和回来,最终“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占比会提高。
【每日打卡实验 】
1、顺为值:觉察x次,回来y次
2、不需要具体写觉察情景,自我大致回忆即可,是帮助自我总结,而非给其它人看;
3、数值有自我对比价值,没有他人对比价值
△单纯的粗暴压制成瘾,容易导致报复性反弹
△ 我们容易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更重要是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价值为罗盘,才能更好的调控成瘾
△ 先不减少成瘾行为,而是先增加丰富生活的行为,是蛮不错的路径
中午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十多年没遇到的一个初中同学,交流后,蛮震惊对方的工作强度。做的工作是给超市等配送牛奶等冷冻货品。每天晚上大概9-10点睡,凌晨2点就起床,大概睡4-5个小时。一般白天要干12个小时(到下午2点),有的时候要干16个小时(到下午6点)。一个月休息2天
本来配送的家数多,还得一方面自己开车,一方面还要自己卸货,基本一天很难有什么休息时间。因为连续干了3年,现在椎间盘突出,往后挺会疼,下周要去医院看怎么治疗。而且因为是冻货,夏天的时候每天都是在6°的冷冻车到30°+的室外穿梭,反复一冷一热
听完感觉真是不容易
做自我关怀练习时,其中一道题目问:“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正在改变世界?”顿了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一方面,对这个问题十分熟悉,无数成就人士都强调“改变世界”这个观念,比如乔布斯。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对老祖宗的一些智慧的肤浅了解,会发现我们东方智慧里更多是“天人合一”“阴阳和合”一类的强调和谐关系的描述。
从西方舶来的“强力意志”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我们自身的力量感,另一方面也大大制造了我们的存在危机。需要辩证的看待和使用。
接着在题目里答到:“为什么要改变世界?更好的和世界相处就可以”
做自我关怀训练的时候,其中一节涉及羞耻感。看到题目时,好半天不知道该写什么。作为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会没有羞耻感的回忆?说明自己要么是无意识要么是有意识的在躲避一些东西。
吹着呼呼冷气的地铁上思索了蛮久,可能把脑子吹清醒了。一下子醒悟过来,从小到大其实自己有躲避人际关系冲突的特点。比如刚上大学的时候,信心满满准备参加班里的干部竞选,毕竟一方面想要提升自己,一方面觉得自己高中时做组织委员还蛮合适。结果期待半天,班主任突然某天说班长人选已经定好了。当时自己就很生气,怎么还搞起内定了?虽然生气,但是也没有找班主任理论或者力争,也没有跟其他同学透露自己的抱怨。而是转向不再关注班里干部选拔,而是各处报名学校社团的招新。
这种转向的动力是什么?其实本质里代表着害怕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不擅长这类事情的处理。因此处理过程明显带有不直接沟通问题,而是“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特点。这种另辟蹊径的本质则是“躲避”。当然,这种躲避也激励着其它能力的提升,比如对“创新”的激发。同时,这种躲避特征也会出现心理学中所讲的“泛化”或者“升华”现象。
仔细观察下来,这种胆小和躲避的模式,在整个人生路上始终在反复的出现。比如为什么早年虽然受到叶茂中策划的启发,但是没有走传统营销公司的路?因为那个时候判断传统营销自己没有竞争优势,而网络营销是新赛道有竞争优势,可能跟躲避人际竞争有关系。比如当本地自媒体账号做起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继续强化媒体特征,而去做旅游、美食、亲子,也可能跟躲避人际竞争有关系。比如做心理账号的过程中,总是在尝试特别独特的做法,也可能跟躲避人际竞争有关系。
同时回过头观察自己日常的人际交流,也有类似的现象。即便一些时候觉得某些事情不合理,也并没有直接沟通。应该都和害怕人际冲突的躲避行为有关。辩证而言,胆小和躲避的模式一方面带来不少的防御性利益,也带来了不少能力提升,合理使用有其价值,过度使用则会得不偿失。良性的处理方式:
看见模式—>不对抗不跟随—>该干嘛干嘛
父母总是习惯性的想办法给我塞东西,这其中一部分体现了父母的关心,一方面在深层里父母可能潜意识里会担忧小儿子未来会不会不管自己。毕竟,当一个人很早就表现出拒绝接受馈赠的特征时,的确也代表着不想欠人情,不想和对方发生太深度的关系或捆绑。
回想起来,这种特质的形成应该是与“中国式家庭”的不良体验有关。在这种家庭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坐享众多的馈赠,一方面要付出“被控制”的成本。而自己十分厌恶这种被控制的窒息状态,反过来则会表现出一种不要别人馈赠的特征,以及追求自由的特质。长期下来,独立的特质越来越明显。
而这种独立的特质对家长也好,对伴侣也好,都会有强烈的吸引力。毕竟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自强自立,每个伴侣都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妈宝。但是大家也很难意识到硬币的另一半:这种独立意味着可能这个人不是以“家”为单位存活的;而是以“个体”为单位存活的。以家为单位组建的家庭和以个体为单位组建的家庭,是相当不一样的。
天道如此公平,任何一样我们喜欢的东西,背后都标好了成本和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