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过程中的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可以在搜集来访者信息的过程中建立。也可以在咨询的过程中识别。因为本质上而言,来访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其自身模式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一方面搜集来访者信息,一方面通过沟通丰富细节,一方面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捕捉模式的蛛丝马迹,会是比较良性的状态。

正念练习目的?怎么算有功底?

训练营每周一次的交流会上,一位成员问到:“怎么算正念有功底?正念练的有功底,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吗?”

听到这个问题时,脑门一紧,也很如实的陈述了自己担忧:很害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容易把大家引导到一种刻板的“标准”上去,然后大家会刻意的寻找这种标准,这个时候反而容易不接受自己的“不标准”,反而不能自然而然,结果弄巧成拙。

后来有成员单独反馈说,其实希望有明确的灯塔,期待有个明确的指引。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得给一个参考性的标准。

还是回到正念原始的定义:
当下:心在此刻←散乱的心
觉察:看见自己看见别人←睡着
接纳:共存←对抗
当我们这三项能力越是纯熟,越可以说是有功底。

正念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词概括:活在当下(当下视角)
当我们的内心飘荡在未来或者过去时,我们的生活便容易陷入失衡的深渊。
一个词概括:醒过来(觉察视角)
当我们不能看清自己,不能看清别人的时候,就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就是一种被欲望裹挟的本能状态,很难理智和客观的存活于世。
一个词概括:共存(接纳视角)
当我们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状态,生活就会像裹在纱布里一样充满摩擦。
PS:本质就是以提升觉察、接纳、当下三种能力为目的。至于具体侧重哪种,视对方的具体状况灵活而定

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实例

“老蟹,还有个问题想向您咨询一下,班里有个我很讨厌的同学和我分到一个高考考场了,我和这个人这学期座位很近,感觉他在旁边我很难专注学习,心里总感觉膈应,惶惶不安,曾经出现过这个人在我旁边考试导致我不能专注做题的现象。我非常担心这个人的出现在高考考场上会影响我的心态,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谢谢老蟹。 ”

认知融合(把想法当事实):我和讨厌的同学在一起考试不能专注做题

认知解离1:指出想法本身的矛盾所在
“你觉得和他离得近,其实你现在天天都跟他在一个教室,天天都很近,也还是在一样学习。只是考试的时候同时在另一个教室而已(而且你们肯定又不坐在一起)。 ”

认知解离2: 把想法当想法 ,想法≠事实,
“别人的想法不代表事实,我们的想法也不代表事实。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一种推测。做头脑的法官而非附庸”

认知解离3:回到事实本身
“从根本而已,我们能考成什么最关键是平时的复习情况。睡眠多一点少一点,周围有没有喜欢或讨厌的人,都不是关键因素。继续按平时的状态,该干嘛干嘛就好”

驾车方式和驾车能力

无论森田还是正念,更多提供的是底层思想和方法论,而生活本身是有多种多样的具体情境所组成的:比如工作、夫妻、亲子、朋友情境。每种情境下都牵涉到具体的问题解决技能、沟通技能等。

比如我们讲“为所当为”:学习压力过载而无法投入学习,可能跟学习技能欠缺有关;工作压力过载可能跟工作技能欠缺有关;夫妻沟通进入死结可能跟沟通能力欠缺有关。当我们这些能力十分欠缺的时候,我们就会需要特别强大的心态。反过来,如果我们这些能力还不错,对心态的提升要求也会低一点。毕竟,心态的提升比具体技能的提升要复杂的多。

所以除了需要“驾车方式”,还需要“驾车能力”。

如何面对睡不醒的人?

一个人始终昏睡的人,梦中总是挥舞着拳脚,自然很容易误伤同床的其它同伴。其它同伴醒来后该怎么做呢?

1、叫醒ta:很遗憾,有的人是叫不醒的;

2、打回去:对方完全是无意识的,武力回击并不合理;

3、肚里咽:咽的了一时,咽的了一世?

4、嚎一声:有些作用,表达出自己痛苦的声音说不定能穿透梦境唤醒对方;

5、躲远点:没办法的办法,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冥冥注定的创业路

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要创业或做公司的理想。哪怕上大学期间出去闯荡,其实也并不是为了创业,而只是在处在“敢问路在何方”的人生迷茫之际,通过踏足社会找找方向而已。

结果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创业上,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自己,无论怎么走都会来到这个方向上。到了现在40+的年龄才慢慢醒悟过来,原来是“反抗”和“自由”之心在产生着原动力。

从小就有一股子反抗的特质,厌恶被家长式的操办,期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行事。所以在不知道哪个年龄,就意识到自由不是说说就能获得的,而首先是自己有没有对外界说“NO”的能力。所以长时间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积攒自己对外界说“NO”的能力。

而职业的选择上,可能最终只有创业这件事情能最大化满足自己自由特质的需要。同时,所积攒的对外界说 “NO” 的能力正好也都用上了。

不得不说:有点意思。

“怕”字的共性,自然疗法的通性

“拯救曾经的自己”。有道理。

曾经的自己:对睡眠有误解,怕失眠。

我是因为怕“身体之苦”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死”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被评价”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丧失生命意义”而怕失眠,虽然每个人怕的原因不一样,但是怕的现象是共通的。

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怕失眠,都可以使用“顺其自然的生活疗法”这个通解。

ps:怕“身体之苦”可能本质上也是一种“怕死”,只是换了种表现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