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伙伴带去什么价值?

有的时候回想,目前项目给现在以及未来的伙伴们带去的价值是什么?金钱可能不一定,毕竟并不在一个油门行业上,加上项目推进方式也不是完全的用户欲望迎合导向,而是用户长远价值导向。

给伙伴们带去的可能是“幸福感”。进一步细想,幸福感源于什么,其实更为平衡的生活:一方面“生长”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唯增长论,也就不会过于挤压生活本身;一方面伙伴的生活哲学也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提升,会更有平衡生活的能力。

提供“幸福感”
提供“平衡的生活”
提供“有质量的生活”
哪个描述更准确?边走边看吧

解铃还须系铃人

学员A:
“感谢同学分享。我的具体问题是,正念练习有没有实际的改善睡眠情况?”

学员B:
“其实我们并没有听过任何因为失眠就永远失去睡眠的案例。
基本没有听过因为失眠得了不治之症或者死亡的案例。
对吧,所以睡眠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每个人对睡眠的需要和要求不一样。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停下这些关于睡眠是不是会好起来的讨论,当然你可能无法控制你的想法,但是言行是可以控制的。
大多数的失眠都是太闲或者太忙照成的。所以很多过来人都会建议忍着难受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我觉得多数人的心是需要滋养的,而一些类似自律的事情就是很好的养分,我个人是觉得坚持积极生活和积极的言行,加上练习觉知,对睡眠情绪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员B:
“我自己练习正念,找老蟹一对一咨询,买心理课等等
我个人觉得都有帮助,也都没有帮助。
觉得对于我真正有用的是有一天,我觉得我要丢掉所有的拐杖,去承受所有我该受的苦,不去找方法,不去做任何事,才算是走上了恢复之路。
有了这个想法,也承担了一些痛苦后,慢慢对觉知有点点感觉。
但是并不是睡眠一直都好,也并不是对睡眠一直没有焦虑。
我只是尽力去被焦虑影响言行。
低迷焦虑情绪比起去年有了很大改善。
睡眠我现在关注不大,但是基本能满足我的需要。 ”

ps:B学员的分享一语道破天机,这个世界哪有什么灵丹妙药?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的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里。

理论强迫:分析or行动

老蟹:“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你在做的事情上;觉察闯入的想法、情绪,不反抗不跟随;重新回到手里的事情”

学员:“那会不会是像机器人一样忽略自己的情绪……
那如果 用正念的角度来思考 ,想要不为外事所累 ,和安住当下的想法 , 会不会产生新的情绪 ……
如果不对正念练习报期待,是什么在驱使着我在做练习。如果我描述出来,那是不是就是对正念练习的期待。比如说“不做任何评判”,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正念练习‘想要 ’ 的状态”

老蟹:“能感受到你挺喜欢思考的。这个习惯本身没有对错。同时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最近这些年,自己费劲脑筋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你极大了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还是给带来了很多的生活困扰?”

学员:“有很多困扰,也有很多收获 ,我觉得不好一概而论的,关于生活的取舍还是看价值观的”

老蟹:“嗯。我们的一个基本看法:如果你觉得自己这种费劲脑筋思考的习惯带去的更多是收获,你继续按你方式保持就可以了。如果对你带来的更多是生活的困扰。你则需要做改变了

同时,既然你来训练营。说明应该还是带来了挺大的生活困扰 ,不然也没必要参与训练营吧

而这种费劲脑筋思考的习惯,一旦过度之后。容易形成所谓的‘理论强迫 ’ 。理论强迫的朋友其实生活会很痛苦的。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去‘分析 ’ ,而是‘行动 ’ 。给你发个小案例,你可以体会一下”

“关于强迫,我很多年前,因为强迫而饱受伤害,很顽固。后来接触到森田疗法,立刻就断药了,自我行动慢慢淡化了,现在几乎没有了。强迫症思维来时,忍不住分析思考,或者做强迫动作,这都是病态症状。按照森田疗法的指导,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做自己该做的事。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自己没有强迫思维了,就可以正常行动了。这是个误区,只有正常行动了,强迫思维才会慢慢淡化。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扰,自己去做该做的事,但是强迫思维老是打扰我怎么办?难受?强迫思维来时,接纳它,不排斥它,不分析它,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很多人排斥它,越想赶它走,它越不走,越来越强。只有接纳,不排斥,不分析,它才不会更强大,才会在你的行动中慢慢淡化了。不分析它,它就是黑洞,就像1加1为什么等于2一样,永远分析不透,所以不分析它,免得陷入更深只需要做该做的事就行。有人说,什么是该做的事?工作,娱乐,学习,躺平,散步…任何你想做的事都是该做的事。森田疗法的核心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对待症状接纳,不排斥,不分析,然后做该做的事。

上段是关于森田疗法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上帝视角,看强迫症。就是观察者视角,症状来了,就观察它来了,不做任何回应,包括抗拒,分析等。仅仅观察念头和思维,不把念头和症状当真,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它怎么蹦哒,只管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行,慢慢就淡化了。”

十年强迫和失眠心得:失眠是个假命题

正常思考OR胡思乱想

周五的训练营交流会上,有学员问:怎么区分正常的思考和胡思乱想?

简单而言,该思考的就是正常思考,不该思考的就是胡思乱想。比如今天要做年度计划,那么这里的思考就是正常思考。比如年度计划已经跟领导确认过已经在实施的过程中,本来应该把精力放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上,但是天天担心万一计划完不成被扣工资怎么办就是胡思乱想。

通常而言,对于相应问题领域更有技能和能力积累的朋友,胡思乱想的占比更更少一些。因为相应技能和能力积累不足时,难以有效的解决问题,自然容易滋生恐慌而胡思乱想。比如对于更有经验的职场人,会更清楚职场的规律,也就更清楚如何更好的起草、沟通、确认、执行、评估、调整计划的处理方式;但是对于经验欠缺的职场人,就会陷入对计划的过度无意义争论或一边实施一边怀疑的胡思乱想状态里。

再比如妈妈朋友,当其更清楚亲子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更强的亲子教育技能和能力时,才能知道精力应该放在哪些事情上,从而减少无意义的胡思乱想。

当然,生活牵涉的领域是非常多的,我们很难对每个领域都特别的精通,总会出现在某些领域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能力积累。比如如何规划职业,如何处理职场人际,如何跟难处的boss相处,如何高效完成工作,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带小孩,如何解决处理婆媳关系,如何处理疾病等等。但凡任何一个领域的能力储备不足,胡思乱想都会陡增。

而正念并不能直接帮我们提升这些领域里的具体技能和能力,在这些具体的领域里,需要我们自己有意识的自我学习和提升。同时我们处在一个十分幸运的互联网时代,只要有意识,且愿意付出时间和成本,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提升方式。 比如咱们的课程《顺其自然的生活疗法》,便是在睡眠领域,帮助大家提升相应的应对能力 。

此外,正常思考和胡思乱想通常也会有一些基本的形式差异,比如:
△正常思考通常是具体目标的,比如要搞定年度计划;胡思乱想通常没有具体目标
△ 正常思考通常是有逻辑的;胡思乱想通常“东想西想”没逻辑
△正常思考通常是理性和客观的;胡思乱想通常情绪强烈且非理性
△正常思考通常促进生活;胡思乱想通常阻碍生活

与其追求平静,不如吸引平静

一位训练营成员打卡:“感觉自己的练习目的一直是为了达到平静放松的状态,而对练习是为了培育对身体的觉察,接纳的体会,认识不够。认识到外界的干扰,身体的疼痛,或者烦躁,其实都是一个机会,让自己练习接纳体会。”

回复其说到:“能认识到自己是带着‘目的 ’ 在练习,已经是一种进步,给你点个赞。没关系,这很正常,多数朋友一开始都会这样。追求平静往往‘求而不得 ’ 。不去刻意追求,只是把我们该做的练习尽量去做,反而有机会‘不请自来 ’ 。”

就像一个女生喜欢一个男生,直接A上去火力全开追求对方的方式通常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往往会把对方吓跑。更好的方式是她做好自己,反而有机会吸引对方主动送来秋天的菠菜。

平静也如此,与其死皮赖脸的想要追求对方,不如多做该做的练习,多做生活该做的事情,自然会吸引平静主动凑过来。

站在一个更为深远的视角来看则是:
“顺其自然 ”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不喜欢的状态,
“为所当为 ”帮助我们更好的吸引喜欢的状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编辑案例的时候,看到案例里提到其它的平台,总有一种冲动想去把这些信息给删除。毕竟想要用户更多的留在我们这里,而非跑到其它地方。这个时候就会思考,底线在哪里?如果删除,是在底线内,还是超出了底线?

突然醒悟,其实问题很简单,我们反过来假象这个问题就清晰了:如果是别人拿了我们的文章,把和我们平台相关的信息都给隐去,我们能同意么?显然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问题一下就通了。

咨询过程中的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可以在搜集来访者信息的过程中建立。也可以在咨询的过程中识别。因为本质上而言,来访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其自身模式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一方面搜集来访者信息,一方面通过沟通丰富细节,一方面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捕捉模式的蛛丝马迹,会是比较良性的状态。

正念练习目的?怎么算有功底?

训练营每周一次的交流会上,一位成员问到:“怎么算正念有功底?正念练的有功底,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吗?”

听到这个问题时,脑门一紧,也很如实的陈述了自己担忧:很害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容易把大家引导到一种刻板的“标准”上去,然后大家会刻意的寻找这种标准,这个时候反而容易不接受自己的“不标准”,反而不能自然而然,结果弄巧成拙。

后来有成员单独反馈说,其实希望有明确的灯塔,期待有个明确的指引。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得给一个参考性的标准。

还是回到正念原始的定义:
当下:心在此刻←散乱的心
觉察:看见自己看见别人←睡着
接纳:共存←对抗
当我们这三项能力越是纯熟,越可以说是有功底。

正念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词概括:活在当下(当下视角)
当我们的内心飘荡在未来或者过去时,我们的生活便容易陷入失衡的深渊。
一个词概括:醒过来(觉察视角)
当我们不能看清自己,不能看清别人的时候,就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就是一种被欲望裹挟的本能状态,很难理智和客观的存活于世。
一个词概括:共存(接纳视角)
当我们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状态,生活就会像裹在纱布里一样充满摩擦。
PS:本质就是以提升觉察、接纳、当下三种能力为目的。至于具体侧重哪种,视对方的具体状况灵活而定

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实例

“老蟹,还有个问题想向您咨询一下,班里有个我很讨厌的同学和我分到一个高考考场了,我和这个人这学期座位很近,感觉他在旁边我很难专注学习,心里总感觉膈应,惶惶不安,曾经出现过这个人在我旁边考试导致我不能专注做题的现象。我非常担心这个人的出现在高考考场上会影响我的心态,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谢谢老蟹。 ”

认知融合(把想法当事实):我和讨厌的同学在一起考试不能专注做题

认知解离1:指出想法本身的矛盾所在
“你觉得和他离得近,其实你现在天天都跟他在一个教室,天天都很近,也还是在一样学习。只是考试的时候同时在另一个教室而已(而且你们肯定又不坐在一起)。 ”

认知解离2: 把想法当想法 ,想法≠事实,
“别人的想法不代表事实,我们的想法也不代表事实。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一种推测。做头脑的法官而非附庸”

认知解离3:回到事实本身
“从根本而已,我们能考成什么最关键是平时的复习情况。睡眠多一点少一点,周围有没有喜欢或讨厌的人,都不是关键因素。继续按平时的状态,该干嘛干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