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力量

先辈讲“大道至简”,随着创业经历增加,越来越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力量。越简单的东西越能根本,越能帮助我们把握主次,反之则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公司目标一旦复杂,成员实操容易不知从何入手干脆凭感觉来。组织一旦复杂,成员容易为了流程而流程,忘了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会议和沟通一旦复杂,容易大量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细枝末节。

我们都想简单,但实操中总会不知不觉越来越复杂。毕竟我们的天性更擅长做加法而非减法。当发现一件工作做不完,相比重新梳理精简业务和组织,通常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加人。当我们有一天发现组织已经臃肿的无法动弹时,这个时候又会狠下一刀做手术,随之伴随巨大风险。

如何才能做到简单?需要生活中建立简单的习惯,或者说从习惯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如果我们习惯性买买买,家里在用的东西远大于柜子里存放的东西,工作上也很难简单。如果我们遇到选择就纠结,不同选择的好处都想占全,工作上也很难简单。当我们作为公司创始人融入简单了,公司也就简单了。

说到这里,又诡异的回到了一个根本问题,“贪婪”是人类已经打开的潘多拉,哪那么容易重新关上呢?

工作状态“疲”的根本

老婆聊到几个朋友的工作状态都有些疲,这基本是职场里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总的看来,有几种常见原因:

一种是感觉自己原地踏步没什么成长,做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尤其是年龄小点的从业者)。一种是感觉自己挣得太少,日常开支入不敷出。一种是觉得工作强度太大或者任务压力太大,心理或生理上承受不住。

所有情况归结到根本,其实都是心理预期和实际的差距。接着,经营者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一种是是不断想办法壮大企业提升业绩,以此解决成员的成长和收入等需求。一种是做心理辅导帮助成员建立合理的预期。做到这两步,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或延后成员的“疲”。不过也仅是缓解和延后而已,难以治本。

更进一步,其实是在找人上下最大的功夫。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环境里就不容易疲,反则怎么搞都难受,好比鱼在天上鸟在水里。

这样就能解决根本么?其实不能。疲的问题根本上是欲望的平衡问题。在一个奉行资本主义的世界,欲望获得了极大释放,同时又没有宗教等平衡体系,企业是没有能力解决这样的宏大问题的。

游戏的启发

最近玩《重生细胞》,游戏非常硬核,只有一条命,死了就得重头开始。也正是这种硬核的设计,挺有虐虐爽爽的感觉。断断续续玩了有一个月左右,始终连第一关都没打过,主要第一关boss难度太大。

昨天朋友带孩子来家玩,让他初二的儿子shishi,居然竟然玩第一把就过了第一关boss,惊吓的我小手一抖差点把游戏都给卸载了。

不得不叹服,小朋友在这个考验反应的动作类游戏的天赋远超自己,即便自己在同龄时期。也提醒了自己,是否适合玩这类硬核动作游戏,可能策略类游戏更适合自己。

创业也如此,做自己爱好的事情蛮重要,如果爱好的同时又很擅长,无疑是最佳状态。因为爱好可以享受过程的快乐,擅长可以享受结果的正反馈。

当然,单纯爱好而不擅长也是可以的,只是对个人心态会有更高要求,尤其是不去“比”。

为何创业

多年前第一次被人问到为何创业时,本能的回答:做成一件事情。

没多想,一门心思做了七八年。后来退出项目,也没什么遗憾,自我感觉基本完成了最初想法,实现从0到1,已经是很不错的经历。

现在再问为何创业,更多是一个爱好。自己生活要求不高,每月有一两千块就能过上神仙生活。所以随便做个什么职业,都能解决生活需要。只是所有的职业里,创业最有感觉,能让自己有心动的感觉。

同时这么些年下来,自己也只会创业。创业仅是一种职业,跟老师,医生,设计师等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每种职业所需要的特质和训练不一样而已。任何一个职业做久了,再想干其他职业都会很难。

一个职业能否做长久,核心两种情况:要么能挣到钱;要么真正喜欢。而喜欢与否,其实不是觉得喜欢就是喜欢,有很多假象让人误以为自己喜欢。前些天一个亲属说自己想做广告行业,问为什么想做答因为喜欢,但问到最近三个月留意过哪些身边的广告时,没有留意过任何广告。这是典型的喜欢“未尝试过的事情”,而非喜欢“广告”。我们真正喜欢的事情其实是问不出来的,只能看而且得长时间的看,看自己在生活里天天在做什么,一有闲工夫就兴冲冲去做的便是真正的喜欢了。

需要一定创业么?不需要。
那为什么创业?因为喜欢。
嗯,我还是蛮幸运的。

涤除戾气的新生代

一方面出于个人爱好,一方面接触年轻人始终是感知社会趋势的好方法,自己一直有玩年轻人应用的习惯。最近半年用的最多的两款:Soul和B站。总体感受95/00/10后出生的新生代相比之前的各代:文明程度更高,尤其50/60/70/80这些老辈身上那股弥漫社会的戾气在95/00/10身上大幅减少。消费行为也必然种种变化。

Soul,玩了两个号,其中一个在210天里发布了273个瞬间,玩的比较话痨。B站,三个号,一个自己注册0粉丝起步;另两个是直接买的有粉丝基础的账号(买的其中一个原来是个美女ASMR账号,原本是搬运内容为主;买的另一个原本是个电影类账号,原创电影解说内容,UP主天赋型,粉丝粘性强);自己在三个账号里合计发布原创视频37个。

无论Soul还是B站,大家的使用的语言通常相对更为文明和柔和。比如B站买的账号改掉名字和简介后刚开始发内容时,粉丝突然发现关注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账号,不少人会询问情况。做解释后基本上大家都会表示理解,愿意关注的继续关注,不愿意关注的默默取关。遇到过一个粉丝用了一句比较刺激的语言,结果马上他的留言下就有其它粉丝站出来指出注意素质。对比上几代人用的多的产品,无论新浪、凤凰、还是头条等平台,评论里的语言主流偏戾气风格,遇到争议问题很容易出现恨天恨地恨社会的负面语言,同时很容易伴随刺激性的问候别人亲人的言语。

这方面可能跟现实社会的大背景相关,上几代人尤其是50/60/70这几代人,经历了社会大变迁,而且很多人在这种社会大变迁中做出了自我牺牲奠定了社会经济起飞基础。然而早期大变迁社会规则并不成熟,早期的付出并不见得带来对等的回报。外部因素的下岗、官倒、暴发户等现象看在眼里觉得不公平,包括新生代不再理会权威和秩序的传统也让老去的上一辈在社会上没什么存在感;内部因素的人心本身的的嫉妒和贪婪,几代人或多或少都变得除了信“钱”其它什么都不信且戾气升腾。所以会有个蛮有意思的现象,林志玲让很多人肉麻,但更多人迷恋林志玲,乃至感觉所有台湾人讲话都慢条斯理惹人喜爱。实际上,不是她们斯文,她们只是延续了传统,只是我们把自己颠覆的“戾气”了而已。

95/00/10后的新生代能远离戾气,也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一方面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基础从生下来就处在一个衣食住行不缺乏的年代;一方面相比前几辈人接受了更多的从初级到高级的教育;再一方面整个社会环境给个人的自由度的确在增大(起码在生活和经济层面如此)。

涤除戾气是一件和每个人的幸福福祉都相关的重要事件,本质而言,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有趋近于更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缓慢的新旧交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更替。同时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城乡差异蛮大。过年在四川达州市待了半个月,河边经常会看到父母带孩子溜达,明显能感受到相比一线城市,讲话像吵架沟通半带吼的戾气父母大幅超过一线城市。

95/00/10未来会是社会消费力中坚,几个值得关注趋势:

一、日系文化的影响深远
尤其B站最为典型,内容消费以ACG为核心(动漫/动画/游戏),自己试着追追番后,直接感受便是大热动漫和动画多数来自日本,而动漫和动画是最能输出价值观的。

如果说80一代受到的美系文化影响更大,而且是以电影为主要接受载体,比如我自己上学时最喜欢的《终结者》等就是典型的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那么95/00/10后可能受到日系文化的影响更大,具有相当的东方文化特点,载体尤其凸显动漫动画的形式。

从这个层面而言,了解当下日本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理解我们的新生代是具有前瞻意义。

二、价值主张大于价格主张且逐渐低龄化
相比抖音等成熟自媒体生态,B站上有个有意思的“为爱发电”现象:前者有清晰的广告盈利模式,且大量的自媒体是能盈利的,大家都是在按照一盘生意的方式在生产和经营内容。B站因为没有贴片类广告并且广告收入也不是最核心的平台营收,牵连造成实际上盈利的UP主很少,但还是大量的年轻创作者去创造内容和坚持创造内容,而且很多UP主还会专门做视频晒自己在B站上的毛毛雨收入单,打情骂俏的损“小破站”太扣,然后继续甜蜜愉快的去肝下一期内容了。反过来,一些粉丝并不介意自己喜欢的UP主广告挣钱,甚至担心UP主挣不到钱而对UP主的“营销号”行为喜闻乐见。

所以对于未来的这些新生代消费者而言,最有机会的经营者可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本身天然秉持着某种价值主张,并把这种价值主张产品化,然后诚实的放到这群新生代消费者面前,一旦获得共鸣,这些新消费者会帮经营者做宣传、做渠道、做客服、做公关。大家一起愉快的玩耍就可以了。单纯的讲价格,或者讲功能的产品,不太容易打动新生代。

这样的趋势同时会逐渐低龄化,比如自己入门游戏《我的世界》,是B站上认识的一个热心小学生朋友给我语音连线教会我的。B站的用户群范围蛮低龄化,从小学生一直到三十五左右。这种低龄化特征在早年的豆瓣上是没有的。

三、服务将既简单又困难且最好的服务是没有服务
说简单是因为涤除了戾气的新生代不会那么暴躁和较真,遇到服务问题就暴跳如雷要求经营者给说法;说困难是因为这类消费者会直接用脚投票,不满意就默默无声无息离开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回到根本,谈“服务”其实思维里根深蒂固还是产品思维或者价格主张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惯性里:买家出钱买货,卖家必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搞定服务。而在价值主张的时代,这样的思维已经不合时宜。不应是卖家和卖家的关系,而更应该是“爱豆”和“粉丝”的关系,爱豆的价值主张引领者粉丝,并和粉丝玩耍在一起。如果去观察当前偶像经纪市场的爱豆经营特征,会发现大量的粉丝服务和互动其实不是经纪团队在做,而是饭圈的自发组织在做。爱豆的经纪团队更多是起到指引和资源供给的作用。

无论如何,个人感觉95/00/10后的新生代相比过去几代人更文明更有意思,期待。文章原创于《李军有话说》www.JunLee.net

债兮福所倚

2019年临近春节,老家火车站接老爸去给85岁爷爷过大寿,接到后去出租车通道,途中老爸突然满脸涨红出气困难,话讲不出来,眼睛哗哗直流泪。吓我一跳,回想之前老爸有气管问题,以为是气管出了什么急性毛病,赶紧给他搓背并安抚情绪别着急,以便缓过气后描述情况看看接下来如何处理。一阵舒缓后,老爸总算能开口讲话,艰难挤出的第一句话:“挣钱有什么用。”

诧异了几秒,接着的沟通搞清楚了老爸突然“极端状况”的原因:又是差不多一年不见,老爸感受我一下瘦的更厉害,用他的话讲则是“瘦的脸都破相”了,止不住感慨和老泪纵横。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见过爸爸流泪,家庭出身不好十来岁就走南闯北做点地摊小生意的爸爸一直很乐观,遇到什么事情都会积极看待,心里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像这样情绪失控泪流满面的情形着实震惊到我自己。

典型反映自己的2019年年度关键词:还债
作为1982年出生的伙计,过去三十多年,自己的生活方式总体上是“透支式”。上学时透支玩游戏黑白颠倒一度被室友开玩笑“去美帝都不需要倒时差”,早年酒量一般但凭着喝了吐吐了喝再吐再喝的酒胆被朋友冠名为“拼命三郎”,工作期间任何脏活累活都不是问题甘愿任何不规律作息和饮食。经年累月,透支的身体债务2019年集中爆发。先是腰椎罢工,迫于腰椎增生和突出以及腰肌劳损,没法坐了。接着花了半年时间做恢复治疗,总算慢慢见到成效。哭笑不得的一幕,医生一句“要多平躺”,自己执行太猛,准备妥当一套工具后实现至少1/3时间躺在床上工作学习娱乐,甚至极端到吃完饭便边趴着睡觉边用仪器热敷腰和背。腰看到成效后,身体接着出现胃炎和食管倒流,伴随严重的胀气问题,没法正常吃饭,只能达到正常饭量的30%到50%。胃有点毛病其实不是大问题,麻烦是牵连带来的问题:营养不良。加上失眠,情绪也不好。体重持续从106掉到不足90,同时明显感受身体开启“低电量模式”,精神不振极易疲劳。所以会有老爸的“破相”感受。

戏剧化的2019年,本来计划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兴趣项目,而爆发身体情况后,主旋律演变成偿还身体债,实际的工作时间很难超过3小时/天,个人生产力不足正常的30%,到年末时营养不良问题超出可控范围,直接停掉工作专心做康复。幸好一年下来,项目拿到的种子投资还有一半余额,还算保存了项目火种。

2019年收获:透支式生活VS自然式生活
36岁的2018年鬼使神差而又十分幸运的觉醒了接下来“顺己而为”的职场方式,并且毅然决然的行动起来;37岁的2019年再次上演这份鬼使神差和幸运感,觉醒了对“自然式生活”的生活方式,同样毅然决然行动起来。

2018年/2019年核心收获:“自然”和“蟹蟹”价值观觉醒
36岁场景触发带来的职业觉醒,37岁还债健康带来的生活觉醒,其实背后带来的更大是价值观觉醒。觉醒了“自然”和“蟹蟹”两大价值观基石,从而统一了工作、生活、娱乐、学习的无差别价值观。蛮令人兴奋和着迷的巨大收获。不知道晚年的爱因斯坦是不是也因为类似的兴奋和着迷,而把余生倾注到了四大力场的统一理论上。

2019年项目得失:创新如故VS执行失速
2019年3月-4月:明星VR见面产品,没跑通,试错品
2019年5月-6月:明星VR见面产品接机版,没跑通,试错品
2019年7月-8月:解决梦想坚持难题的微信小程序“笨梨打卡”,没跑通,试错品
2019年8月-9月:结合朋友打赌的兴趣目标实现小工具,中途判断不可行
2019年9月-11月:实验“蟹蟹真会玩”的视频内容,内容宽泛难聚焦是难题
2019年12月:实验“即刻故事”的思路
2020年-至今:暂停工作,休养生息

得的方面在于保持了个人优势,持续的创新思路和探索基本没有断过,基本在一条路径进入死胡同之前或者死胡同里卡壳一段时间便能找到新的探索路径。失的方面在于个人生产力大幅缩水,执行环节也大幅缩水。想法和执行是项目生发的两条腿,执行环节的失速会对项目试错和创新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2020年关键词:债兮福所倚
静观万物生长是一件蛮好玩的事情,里面蕴含了无尽无言哲理。琢磨老祖宗的话也是一件蛮好玩的事情,年龄越大琢磨着越发现其智慧。比如何为“四十不惑”?实际并不是不再被迷惑,而是有更大可能性不被欲望所诱惑。

2020年,继续还健康债的一年,同时托老祖宗吉言:债兮福所倚!

公司注册三两事

做第一家公司的七年里,自己从未处理过公司注册和财税之类的事情,因为那时有种狭隘的偏见:这种非业务类琐事不但麻烦而且浪费创业的宝贵时间。一开始公司都不注册,当业务发展需要开发票时,直接拿了个朋友的闲置公司改了改名字就直接用,接着对代记账公司做的账务也从来不愿花点时间了解,再后来有擅长这方面的合伙搭档后,直接扔给对方。

现在探索新的兴趣方向,又到了需要公司主体的时候,认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公司注册以及一些基本的财税事务,是一个很好的理解现代公司治理思想和体系的视角。公司核心是盈利能力和风险dikang能力两个纬度,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增大了公司猝死的可能性。良性的公司治理结构底层,虽然对当前业务没有直接产出,但对长远的风险有很好的规避作用。比如对规避股权设计不合理拆伙弄垮公司,财税漏洞投资进不来,企业破产把自己家庭也搞破产等风险有蛮大作用。

这次注册,自己一边查攻略一边实操,中间遇到一些问题时借助第三方公司给了一些支持。总结了一些或有意思或有价值的经验:

1、什么时候注册公司比较好

个人经验而言,刚开始时不用急着注册公司,还是优先探索业务本身。一方面因为精力有限;一方面因为变数太多太早注册的公司有些环节并不一定匹配(比如名字,比如经营范围等)。最好是项目得到基本的最小化验证时再注册。

当然,有时候是因为刚性需要不得不注册,比如需要给别人开票。比如我这次注册的起因是因为小程序上线审核需要公司资质。

商标注册方面更是如此,不用一开始就注册。前些时间就有朋友提到,因为业务转向,注册的商标都浪费了。

2、注册公司比想象中容易的多

从前总觉得ZF办公效率低下,各种不人性化。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已经大为改观。这次深圳注册公司,核心流程仅是在官方网站上提交资料,如果准备工作做的充分,两小时内可以提交完。包括法人代表、股东、监事等的重要签名都是在线处理,只需通过任意一家银行的U盾进行数字签名就可以。不需要法人代表、股东、监事任何一个人跑ZF机构,流程效率还是相当高的。理论上,现在注册一家公司就像开个银行账户一样简单。找第三方服务公司的时候的时候也会发现,代办注册这个环节都是免费赠送的,印象里六七年前找个第三方代注册是要收一两千代办费用的。

当然,实操环节远不止提交的这两个小时,主要是对诸如字号规则/后缀规则/经营范围规则/注册地要求/注册资本等等一系列问题做功课。同时需要对互联网工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比如银行U盾数字签证听起来很简单,也有现成的说明文档,实操起来一定有不少人卡壳,比如建行的网站改过版但文档滞后,按照文档操作是下载不到指定的PDF签名插件的,如果找不到其它办法就会很抓瞎。同时这次注册实际断断续续用了三周时间,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申请被打回了3次,原因是想节省一笔开支造成的,后面还会阐述。

3、国家是第一个占股30%左右的股东

这是个很没用但又很有趣的本质问题。国家是个没得选择的股东,这个股东给公司提供了市场/法律保障体系/公共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然后通过多种税务组合抽走30%的公司利润,而且相比其它股东还有优先权(税后利润才是股东利润)。实操过程中,公司也总会以各种理由跟她哭穷,说自己开销大没挣到钱不能分太多钱(合规避税)。

4、注册资本的含义和风险

印象里以前注册公司需要一笔注册资本过账,审完之后才可以撤走,因此不少第三方还提供注册资本过账的服务,中间提取个1%左右的手续费。现在对注册资本蛮宽松,自己定一个注册资本金额就可以,不需要注册的时候过账审核。 同时金额不像以前有最低10万的要求,理论上现在可以注册一元公司。

金额写的大当然有好处,合作方不熟悉公司时很可能通过查工商信息了解公司背景,确认公司实力。但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金额适度就好。因为注册资本代表着股东清偿债务的上限。举个例子:

假设A公司的注册资本是10万,两个股东分别出资8万和2万;B公司注册资本是1000万,两个股东分别出资800万和200万。假设公司因为经营问题破产了,外部债务有2000万。股东此时是有义务破产时清偿债务的,清偿上限以所出的注册资本为上限。也就是A公司的两个股东分别要自己拿8万和2万来给公司还债,B公司两个股东则要自己拿800万和200万来偿债

再者对于普通创业者,不需要一次性写那么高,随着业务进展不断增资就好,比如我这次注册填的20万。同时过高的注册资本,通常也容易受到各种部门“关注”,对于还处在初期的项目不太有利。当然,有的行业特殊,注册资本少了对方不敢合作,另当别论。

5、法人代表的含义和风险

首先法人是什么?又是个无用但有意思的问题。编程里“面向对象思想”的逻辑来解释蛮方便:商业就是不同对象之间的交互,自然人是一种对象,公司是一种对象。只是公司这个对象拟人化了,相对于“自然人”,给了个称呼“法人”。

顺着下来,法人代表其实就是代表公司的人,是要为公司行为负责的。比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能是管理团队,法人平时并不参与经营,如果管理团队有了违法行为撂摊子跑路了或者公司有违法的偷逃税行为被查,首先就会把法人代表给揪出来付连带责任。

法人代表是有风险的,多数情况是其中一个股东担任。如果特殊情况需要找其它朋友帮忙领个虚衔,则是建立在彼此很深的信任之上。

6、只有夫妻两个股东的风险

有限责任公司要求股东数量至少2个或以上。如果没合伙人自己搞公司,可能需要找人充个数。可能首先想到夫妻,尽量别着么搞。如果公司出现债务,只有夫妻二人股东的公司在法律上可能被判定为“一人有限公司”(也是一种公司类别)。一人有限公司如果无法证明家庭财产和公司财产是独立的,就需要负连带责任。简化讲,假设100万的注册资本,偿债时最大赔付100完。但是负连带责任时,就需要额外拿出更多的个人家庭资产来偿债了。

7、股东/董事会/董事长/高管团队之间的关系

现代公司制度蛮好玩的一个地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正是这种制度催生职业经理人体系,在家族企业之外多了一种生命力强大的商业形态。股东本质是公司的所有者,董事会代表了全体股东,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行事;高管团队则是实际的经营者。理论上,董事长决定公司战略和任命总经理,总经理负责战略实施。实操上,多数是创始人身兼多职。比如这次注册,自己即是法人代表,又是执行董事,又是总经理。

8、公司名和品牌名

这个在公司注册取名的时候会遇到。实操时基本就直接用心仪的品牌名来注册公司了,简单省事。假设喜欢大米这个品牌名,注册时填写“字号”时就写“大米”,然后选择诸如“科技”“文化”“电商”“百货”等后缀之一,公司类型一般用“有限责任”。比如最终就成了“深圳大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实际上也不一定都用品牌名作为公司名,逻辑上公司是可以有多个品牌的。比如公司叫“深圳万物生长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可以有大米、黑米、玉米等多个品牌。

同时,其实公司注册时没有“品牌”这个概念,而是后续去注册“商标”,对应的是公司品牌。

9、关于第三方选择和财税意识

初创公司通常很难一开始就配置全职财税人员,通常会选择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最为基础的做账和报税。价格并不贵,一般一年两三千,但是服务公司选择的合理与否对公司影响很大,尤其想要长期发展的公司。这类公司门槛低,鱼龙混杂,主要还是朋友推荐最可靠。这次就是深圳一个创业朋友推荐的服务商。目前这个月的合作还蛮愉快,尤其对接人王沛同学很仔细负责,需要的朋友可以介绍推荐。

说到这里,其实有个蛮重要的话题可以单独大篇幅讨论:对财务规范的重视问题。一般创业都忙着找方向或解决生存,财务问题都不会特别上心,后续隐患蛮大。比如做上家公司时,一些感兴趣的投资人深聊到一些财务情况时,资金想进都不敢进。还好合伙朋友在这方面比较擅长,慢慢一点一点在填平这些窟窿。越是想要长远发展且想借助外部资本力量的朋友,越是需要尽早有这样的意识。

10、申请被打回3次的原因

深圳无论场租和用人成本都相对高昂。加上目前方向并没有探索清晰,还在试错。为节约弹药,人员方面找朋友远程协作,办公直接猫在住的地方。

自己在南山区没有商业办公场所,注册公司时又想税务关系落到南山,所以先试直接用南山租住的房子作为注册地址进行申请。可能南山区审核比较严,更换不同的经办人反复提交都没通过。这时可以选择让代办公司提供注册地址,但现在的政策是要求一个地址只能注册一家公司,所以这类服务还蛮紧俏,一个地址每年收费5K以上。

摸摸口袋里的大洋,换了个方式:直接找到另一个朋友,用他们在宝安区的房子来注册。节约下了这笔年费。其实还有个备用方案,去找联合办公租工位,租前就问清楚,能不能解决注册地址的问题,能解决再租。

清晨到早餐店,路上人不多,还是各自该干嘛干嘛,早餐店阿姨像往常一样忙碌中给我捡了热包子,舒服吃完早餐回房间的电梯又遇到天天遇到的乐于助人的老大爷,接着码了一上午文章,饿了去午饭,吃饭刷手机感觉朋友圈有点吵,群里恰巧飞来一段某叔关于诗意的分享,带来了些些安静。今天10.1。就先码这十条吧。

【近期趣事】

▶️跟一名想成为知名UP主的小学生朋友互粉,请他教我玩《我的世界》,这款游戏他已经玩了五年(幼儿园开始)。我有疑问的地方他会停下来等我表述完然后耐心的给我指导,过程中他的耐心蛮令自己惊叹。

很早就知道这款游戏,但一直不知道看起来这么粗糙简陋的游戏怎么这么多人玩。通过这次指导,一下豁然开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造物主的梦,尤其当我们还小的时候

▶️跟大学基友一起注册了《魔兽世界》怀旧服的账号(实际以前自己玩魔兽世界的总时间不超过20小时)。最近基本每天都会上线玩会儿,最大的乐趣就是上去骂骂基友。对比前些时间在Steam玩的《战斗方块剧场》。更深体会到,其实玩网游的人本质上不是游戏爱好者,玩的是的社交,在社交中排解孤独或者寻求功名。玩单机游戏的人才是真正玩游戏内容的爱好者。

▶️家里小朋友送我一期2018年的《三联生活周刊》,李敖去世时的专刊,上面有数篇褒贬不一的特约评论文章。认识到大师“自由主义”精神其实前置了一层“大中华”情节,也就更能更理解他的诸多行为特征

▶️荣幸成为“Abi Hackerspace”社区的一员,线下活动时经常牵涉技术讨论,自己没有工程师技术基础因而八九成时间都是云里雾里,但依然能确切感受到大家对技术对产品是有爱的。这点十分有趣

文章原创于《李军有话说》

分享寻找30名种子用户的过程,很丧很好玩!

“笨梨打卡”是做的第一款工具类微信小程序,最近精力主要折腾在找种子用户上,既丧又好玩,粗略回顾一下和朋友们分享分享。

【7月30日左右,本地测试的版本上线】
本身麻雀小队伍,除了我其它都是远程协作的兼职朋友,没什么专门的测试人员配置。作为多年专业一条龙全能打杂人员,如此大任当然舍我其谁。靠着2部锈到掉渣的华为,1部二手千元爱轰7,以及之前临时抱佛脚学习的一点蹩脚测试理论,加之贼好用相比Google文档没有翻墙困扰的腾讯文档,还有合作多年的开发盆友的高效配合以及UI小伙伴的补刀支持,几天下来发现的bug也基本上修复的七七八八。

【8月7日左右,版本提交微信审核上线】
第一个版本顺利通过微信审核。然鹅,我辈测试菜鸟工作不周,马后炮又提交了些优化,需再次向微信提交版本。新问题诞生,没通过,而且不清楚原因。作为项目初期,一路为开发效率开绿灯,并不会细到做专门的界面,选择人工操作,弊端是提交失败时没有原因提示。还好开发盆友脑力四射,做些优化后重复提交几次后也就搞定了。

【8月10日左右,用户测试的版本上线】
艾玛,喜悦啊,新生儿2月怀胎呱呱落地啦。早就做好计划,要找30个种子用户测试,收集产品反馈,实打实的验证产品。首先通过朋友圈和通讯录找了些熟人朋友获取了些反馈。但这些反馈不重要,因为多数朋友工作多年或者本身是行业内人士,而目标人群是学生和初入职场三年以内的群体。这点小问题怎可能难倒作为全能打杂的自己,早就提前准备好方案啦。朋友圈发布的招募海报实际同时也是线下DM传单设计稿,早已提前通过万能的淘宝印好传单并到货。

【8月34日左右,深圳大学发DM传单】
哟西,住在大学边上就是优势多。不但各种吃行配套便利,不但蹭课蹭讲座便利,连找种子用户都便利,哈哈。怀着美好喜悦的心情,带上自我陶醉的DM传单,步行100米来到一个宽度只有3米的必经通道,憧憬着传单被抢,口碑爆棚,从此人生巅峰呢。我咧个去,为毛都都没人愿意接传单呢?当头一棒。旁边文都考研的职业发传单大哥轻抚道:兄弟,这已经是最好的发单位置啦,我都在这发了几个月了,学生素质不错,还是比较友好愿意接的,对比去地铁口的时候好太多啦。哦,看来是我不懂行情,盲目自嗨,期望过高。

接着一两天,优化发单方法,比如晚上六七点效率是中午效率的2倍以上,比如给已经接了其它传单的人发单的成功率比给没接其它传单的人成功率高N倍。磕磕绊绊,去发了三四次,发出去200份左右。不对啊,理想中纷至沓来的体验者呢?为啥联系我的人是Zero呢?传单创意挺好啊!联系方式没错啊!发单时的表情也很美丽啊!偶买噶,只能一个结论,大家对“笨梨打卡”这个小工具没啥兴趣。当头第二棒。

【8月13日左右,同步在线寻找种子用户】
开玩笑,对我这种全能打杂人员,啥没见过。咋可能被一张传单憋死,咋可能不留几手,嚯嚯。首先翻出自己前些时间加过的年轻人为主的打卡群,轮着加好友,邀请体验。本身群里一共也就是一二十号人,最后转化了几个,算是搬回一点丧势。

接着针对豆瓣10000小时小组定点写专属软文,无效。贴吧梦想吧写专属软文,无效。微信群正好有一座宝矿,另一个时间管理产品的体验群,试着加了加,没有前期成员熟悉度铺垫加上微信群加好友数量限制,同样无效,更重要是意味着想直接在别人群里搞事情的路子不行哪。

接着又发现QQ群仍是宝库啊,重点就在于可以定向搜索,功能巨好用。定向搜索了不少群,尤其重点搜索了和深圳大学有关的群,心想说不定有地利优势。一顿胡加之后,欣喜若狂。居然进了2019年新生群,全是即将入学的2019年的新生!还是2000人大群!!2000人新生大群!!!这次有经验了,先混一下熟悉度,不然加人的时候别人不愿搭理,接着在群里冒了些泡。兴奋也得吃饭你说是不,去食堂午饭先。午饭回来噩耗传来,群主把我T了,因为检查到我不是学校新生。Gad!一口老血喷涌而出。

好吧,继续找群。接着又进到一些深圳大学相关群。其中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是“深大英语角群”。苍天有眼啊,又是一个2000人群,而且千人在线,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时老泪纵横。行吧,这次我直接上去啥也不说,直接挨着加人,加了人打个招呼,然后先发QQ红包,等对方收红包后再提体验产品的事。接着又遭受连击伤害:一来平台对加人有限制,二来陌生人通过率很低,三来莫名其妙发个红包人家不敢接,总体效率很低,搞半天只成功1个人来体验。呃,宝库在身边,看到摸不到的赶脚实在难受。好吧,不是英语群么,我这四级都没过的英语说不定还能有点用处呢。接着在群里开启了啼笑皆非的混脸熟交互模式。节奏你感受一下:

李军 15:14:15
Hi, I work near Shenzhen University. Out of interest, we have done a WeChat-MiniProgram. Just online, I want to find some friends to experience. Interested contact, thx
(百度翻译真是救命啊,以后谁再说百度坏话,我跟他急)

肚子里的王国 15:15:52
@李军 What’s your salary?
(小妹妹,我们都在中国梦的画卷里,上来就“salary”,咋这么现实呢,555555~~) 

李军 15:20:08
There may be a small red envelope. thx
(谈钱多伤感情,咱红包吧,哈哈哈哈)

charlie 15:41:25
You work in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Shenzhen city.we are in countryside of shenzhen@李军 
(大兄弟,你是专门拿我练英语的吧,重点要回应体验小程序啊。555~~)

0.1秒 15:37:30
@李军 [表情]

李军 15:46:10
@0.1秒 Are you interested in experiencing it?
(好吧,我来提醒大家体验吧)

李军 15:46:44
@charlie. Not much different. All in Shenzhen
(当然,我还是很礼貌的啦)

Mark 15:48:14
what is it?
(大妹子,爱死你这样的问题了,给我机会介绍产品)

李军 15:52:56
This is the two-dimensional code of the WeChat-MiniProgram.Need to scan two-dimensional codes in Wechat.This is a goal management tool
(感谢百度翻译救命之恩)

Mark 16:01:37not very interested with this
(哈哈,无论如何得蟹蟹这位妹子,其他人应该知道产品是啥了)

至此,群内互动完美收官,心想应该很多人看到对话了吧,这千把人在线的大群,总得有十几个来体验吧。最终只来了一个人。好吧,我也满足了,总比没人强,哈哈。看来QQ群这条路无效。

既然大家对salary这么感兴趣,就换个思路。直接按数量付费找学生兼职,约定每个人拉来5个种子用户,然后支付约定的费用。先找了在学校的2个侄儿,1个同事在校的儿子,1个打卡群认识的学生朋友。结果迅速获得近20个年龄在17到23的目标用户体验。万恶的资本主义也是万岁啊,哈哈。

【8月15日左右,汇总和分析近40份种子用户体验反馈】
结论很简单:笨梨打卡没有击中用户在挑战目标时所需的监督/奖励/惩罚这类痛点诉求,用户不喜欢。一点不意外,毕竟寻找种子用户过程中的种种迹象和多次迎头痛击已经预示结果。更多是结合用户反馈思考早已准备的B产品形态。更大的麻烦点在于原始准备的B产品形态也难以解决这些根本诉求。都说好多条大路通罗马,这会儿咋连C方案都找不到了呢。

【8月19日左右,几天时间反复转悠深圳大学的天鹅湖思考】
插播5秒广告:湖面不止有身形优雅的黑天鹅,还有穿了华丽衣服的大批鸭子(yuān yāng),体型走样的大鹅(可能也是某种天鹅),夜晚傍着热带树木欣赏行云明月,偶尔再萤火虫伴飞一下,不仅谈情说爱更是饭后消食乃至仰望星空的都市绝佳地哪。

言归正传,几天里拉着我老婆转悠校园,不断提出漫无边际问题看反馈寻找启发,一度到她困的不行还在发问引来暴打,哈哈。功夫不负厚脸皮,总算在聊到我们之前打过的一些赌时获得了蛮大的启发。

【8月20日,再次把想法梳理并准备实施】
自我感觉想法甚好,又开启了自嗨模式,哈哈。同时也跟技术盆友做了基本沟通,确定了接下来的新产品形态。

以上便是最近丧并欢乐着的过程,不管接下来情况如何,自己对自己还是总体满意。因为做事动机践行了“兴趣出发”的原则。人生嘛,不能太贪,哈哈。

另外,推荐一款自己最近在Steam上玩的游戏《战斗方块剧场》,搞笑的风格抖腿的节奏奇思的脑洞。你认为是一款游戏?NO,其实是一场秀,和迪士尼乐园有异曲同工之初,哈哈。同时其土豆沙拉式的乐天精神很是赞啊,来一段感受感受:

“终于,S·S·Friendship号全员回归,莫姆也和大家一起庆祝他们的自由和哈帝的归来。然而,他们却发现哈帝由于受到礼帽控制的时间太长,早已成为了植物人,顿时悲伤不已。但随着莫姆的一句‘当人生给了你土豆,你就做土豆沙拉,而且我刚好有食谱!’大家又一次恢复了以往的欢脱,将哈帝抛下了船。 海底,哈帝的帽子不再发出红光,取而代之的则是久违的绿光,随着绿光越来越强,整道光束窜上了天,并击倒了太空中的一只名为Honey Hug的怪物,一切都还没有结束——”

再另外,最近和一位好友深度交流了“相信”的话题,对方是虔诚的基督徒。通过对方的启发,串联生平的信息,得出重要醒悟:自己实际是有神论者。非常感谢朋友的启发,重新认识了自己,哈哈哈哈。文章原创于《李军创业博客》

创业项目如何冷启动?

对创业想法做了基本的最小化验证,获客成本或者投产比等基本数据模型在合理范围时,就需要突破市场冷启动问题了(至于做最小化验证的MVP思想介绍,详见之前的文章《90%的人都认为你的想法是狗屎,还值得做么?》)

之所以牵涉这个问题,因为很多项目依赖规模效应或网络效应。比如电商项目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则采购价格高产品价格高造成新用户不愿购买,比如内容平台没有一定创作者规模则缺乏原创内容造成新用户无法留存,但新项目一开始都没规模,容易陷入循环困境:没规模造成新用户无法留存,无法留存造成更没规模。分享几个冷启动实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1:靠密集资金投入快速冷启动电商项目
2008年左右,自己在北京,所在公司当时是国内最大的电商服务公司,公司为行业内60%的头部电商公司做过服务。很有幸,自己刚进项目组,就赶上公司和一个实力金主爸爸合股启动的数码电商新项目。

项目开始时,做了非常多的产品测试,不断循环:选品->制作推广专题->大流量平台推广测试->核算转化率和投产比数据->反馈总结->选品。循环测试到一定阶段后,找到了数据表现比较满意的爆款产品。紧接着则是解决规模销量问题,对数码产品而言,对上游供应商的采购数量,单次达到1万台以上代表着很强的议价能力,会带来更竞争力的销售价格和更高的投产比回报。 

金主爸爸的方式很简单,投钱出规模,一开始便是10万/天的广告投放。当时的大流量来源主要还是一些门户媒体,恰逢金融危机,整个行业的媒体资源很便宜。10万/天的费用可以实现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门户同时在首页投广告。这个属于典型的靠资金快速冷启动。

案例2:靠公益活动快速启动O2O项目区域市场
创业第一家公司,做了个解决亲子家庭周末去哪儿玩的O2O项目(平台上提供周末娱乐项目),一开始成都起家。随着发展需要拓展其它区域市场,拓展上海市场时做了个基本判断:在这个区域市场达到1万单的月度交易用户规模则基本算启动起来。

过程中有几次关键运作,最关键一次是团队小伙伴结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春蕾计划”策划了一场多赢的公益捐款,跟当地一家知名大型场馆达成了一场突破性的合作。商家平时基本不做活动,200元左右一次的门票价基本没折过价,这次同意和平台进行19.9元的拼团结合到公益活动中。活动迅速引起轰动性裂变,几个小时就一售而空。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拼团运作充分发挥了微信社交流量的优势,加上公益的加持,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案例3:靠一张纸快速无成本获得数百万App用户
去年在一家VR平台公司待过小半年,这家公司早期的冷启动非常值得称赞。早期恰逢某个类型的硬件设备爆红,大批厂商一窝蜂跟进生产,深圳厂商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月。当时公司App处于初期,需要快速获取规模用户,采取了一个巧妙之极的方式:免费给各大厂商做硬件说明书。说明书上介绍了硬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各个厂家产品都差不多,硬件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同时还给提供相应视频内容,只要按说明书的二维码下载App即可获得。为此推广方式,专门在深圳安排了4个全职人员穿梭各个厂商进行运作。

对于用户而言提升了体验,对生产厂商而言省时省力还能有增值硬件的内容,对平台而言快速规模的获取用户,一举三赢。更重要是相比通常昂贵的App获客成本,这个方式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运作如此成功,用户规模迅速扩张,为其后来获得亿级的融资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个案例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行业,运作方式有较大差异,同时有一条恒定不变的规律:有想法的使用趋势。首先得顺应趋势:案例1顺应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阶段性媒体红利,案例2顺应了社交流量和拼团的阶段红利,案例3顺应了爆红硬件产品的阶段红利。其次是能有创新的想法,尤其案例3,想法堪称经典。

当然,冷启动是有前提的:创业想法本身已经获得了基本验证。不然再成功的冷启动也昙花一现。即便我们吸引再多人来吃豆花,根本上还是要靠豆花本身的口感才能留下对方。自己当前正在做的打卡小工具,并不急于解决冷启动问题,毕竟还处在验证阶段,刚刚上线,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体验。文章原创于《李军创业博客》

卖房创业值得鼓励么?

如果朋友要卖掉房子去创业,你会怎么看?可能有人认为太激进缺乏后果考虑不可取;可能有人认为破釜沉舟更利于成功。个人认为,如果这套房子产权是创业者个人所有,爱怎么卖都行;如果产权是家庭共同所有则不建议如此。创业原则:不给家人添麻烦。

创业从财务角度看,本质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的游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偏好,无论什么偏好都有其合理性。当然,通常而言,过渡风险厌恶偏好的人不太适合创业,过渡冒险偏好的人更像赌徒而非创业者。如何平衡创业中无处不在的风险是家常便饭。

实践过程中,基于“不给家人添麻烦”的原则,自己采取的是一种看起来冷血无情但实际上又挺有效的方式:
1、夫妻财务独立
我和老婆的财务是分开的,不但平时的个人收入和开支都是独立的,一些家族性支出也是相对独立的模式。比如过年时父亲母亲这边的孝敬开支我承担;岳父岳母这边的孝敬开支老婆承担。如果遇到一些突发,也可以像朋友一样的相互拆借,但有借有还。

2、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享有充分的自由
财务独立的同时,也需要承认性别的差异性,当前大环境,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有社会生存优势。所以独立同时,可以适当倾斜女方,比如我们家房贷是我来还。基于独立的财务,我们都会享有充分的自由。比如有时个人会觉得老婆的一些消费蛮非理性,但不会干涉,这是她的自由。同时我的创业情况以及任何决策也都不会和老婆商量,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点对创业还蛮有价值,很多时候家人出于好心帮忙实际越帮越忙。从历史角度,后宫干政从来是大忌。

3、必要的避险机制
所谓避险,不仅包括财务层面,也包括身体方面。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a、用好“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公司制度
作为当代创业者,我们是幸运的,社会先贤们创造了“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开创性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最有力的避险机制。简单讲,假如做生意亏了1亿,如果经营主体是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清算资产后公司有多少钱则还多少钱,而不需要创始人倾家荡产把个人资产拿去还公司的债务。而古人经商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b、适当的保险
比如自己买了一份10年期的专门针对高危人群的险种。毕竟创业是蛮燃烧生命值的一件事情,没人知道下一个猝死的会不会是自己。

c、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自己目前在坚持早睡和游泳。这条看起来最普通,实际是最有效的主动避险方式。相信35岁以上的朋友更能体会到这点。

4、算好可接受的最差结果
对自己而言,最差情况无非就是公司做黄,身无分文。但在上面的机制保障上,老婆是有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的,不会因为我的身无分文而生活不下去。至于我需要付的房贷和一些家族基本义务,厚脸皮去骚扰一下朋友或者实在不行就打份工也能解决。最差的结果也能轻松接受,更加利于专心做事。

夫妻财务独立最大好处在于: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不仅是金钱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更重要是生存能力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儒家熏陶的家文化,家通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同时又是一个分工结构。不仅会把金钱揉到一起,同时男外女内的思想仍会长久存在而造成女性潜意识里有“依靠”男性的倾向,容易造成女性在职场上懒惰而丧失本来就弱势的社会生存能力。而创业是高风险的活动,集中的鸡蛋不太有利。相反,夫妻独立不但能保障另一半有独立的财务能力,更能保障其持续的社会独立生存能力,即便自己处于最差的情况也不会严重影响另一半的生活,符合不给家人添麻烦的预期。

说起来容易,实操起来难度不小,最大阻力通常来自与“家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我老婆开始的时候挺抗拒,会认为是不是不爱她了,本来就缺乏安全感的她会很慌张。毕竟这种相处方式是反直觉的:最危险的方式也是最安全的方式。但只要运转起来,智慧的另一半将会理解其中的美妙,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安全机制,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生哲学:爱,不是给其摘星星摘月亮,而是帮其完善自己。

基于“不给家人添麻烦”的原则,上面大篇幅讲夫妻之间财务独立,实际还包含父母之间,情况有所不同。不管认同与否,父母这一辈人都已经基于浓厚的家文化基础为我们倾力付出了所有,很难简单的以财务独立或者父母是父母我是我的视角去处理。从理性的经济学视角来看,我们出生时就签订了一份儒家家文化性质的跨期保障契约:小时候父母支付养育,交易年老时子女赡养父母。

因此,无论创业与否,赡养都是基本的责任。当然,下一代人不见得需要如此,这是另一个话题。一方面有赡养的义务,一方面创业高度不确定性,完全可能出现创业遇坎儿影响赡养的问题。

建议父母方面的基本避险方式:
1、不啃老,让父母有自己的财富储备
无论是创业资金,抑或买房等大额开支短缺,都要咬牙自己解决,不要给父母添麻烦。父母手上有财务储备,价值不单单是避险,更是一种心理保障:手上有钱,遇事不慌。

2、给父母提供一些理财知识和帮助
比如我家的二老蛮幸运,以前没社保,国家出台买社保政策时都第一时间赶上了,给生活添加了蛮大的保障。比如我哥会帮老爸代买理财产品。比如支付宝推出互助保,是个性价比蛮高的创新性产品,老人家自己很难知道,我们很快给老人家买了一份。

回到文章开篇的卖房创业话题,其实到底是不是卖房不关键,关键是创业者自身的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本身并不能帮助创业实现营收,但是可以让创业更加持久,毕竟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同时,“不给家人添麻烦”是个人比较推崇的生活哲学。文章原创于《李军创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