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曾经的自己”。有道理。
曾经的自己:对睡眠有误解,怕失眠。
我是因为怕“身体之苦”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死”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被评价”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丧失生命意义”而怕失眠,虽然每个人怕的原因不一样,但是怕的现象是共通的。
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怕失眠,都可以使用“顺其自然的生活疗法”这个通解。
“拯救曾经的自己”。有道理。
曾经的自己:对睡眠有误解,怕失眠。
我是因为怕“身体之苦”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死”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被评价”而怕失眠,有的朋友是怕“丧失生命意义”而怕失眠,虽然每个人怕的原因不一样,但是怕的现象是共通的。
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怕失眠,都可以使用“顺其自然的生活疗法”这个通解。
精力有限,避免时间耗费在过多的旁枝末节
顺其自然-内松-心不累;为所当为-外紧-身累。
对于现代生活而言,缺的是身累,超的的是心累。自我成长的过程便是这二者的再平衡过程。
顺其自然:内松。为所当为:外紧
欣喜而不沉迷于所得,刺痛而不弥散于所失。松弛的内心状态下,专注于正在输出的动作。
做完一条视频,如果心境随着数据的高低起伏而波动,说明心境的稳定性还需要修炼。无论数据如何,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当前在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正在做事,突然群里有人发篇文章。标题还蛮吸引人,继而点进去看看。文章看着看着里面又提到某样东西,挺感兴趣,接着又去寻找这个东西的信息。查找过程又发现其它感兴趣的东西,注意力再次跳转到新的事情上。这么一来一往,不但时间被占去了,工作的效率更是被大大降低。
这是家里小姐姐遇到的典型难题,也是绝大多数职场人遇到的难题。从根本上而言是核心价值不明确,或者说是价值过度分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删减和聚焦价值,但这很难,因为动了一个人的根基。
相对务实和折中的办法是,不删减价值,但是延迟满足。这样就能减少时间空耗和效率折损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稍后阅读”是蛮好的产品。
最近的写作进度和开工时的预期并不一致,相比花了更多的时间,同时过程中有大量的进两步退一步退一步进两步的螺旋。不过总体而言,觉得写的很过瘾,因为越写越有“生长”的感觉:不是自己“强写”,而是过程中被实际案例实际需求推动着更进一步的探索。
蛮多问题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清晰,在蜘蛛爬网式的生长写作中,很多问题慢慢浮现并清晰。慢一点,扎扎实实的“生长”。
痛苦=原始痛苦+放大痛苦
原始的痛苦不可避免,因为已经积累的”因”必然呈现。然而放大的痛苦可以避免,只需要减少无意义的抵抗或回避。理解了这个问题,便能更好的承受身体不适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便能更坦然的面对疾病以及寿命这样的根本命题。
阿非的价值基础:更大的世界观;
阿非的价值罗盘:真实+圣洁;
阿非的觉察来源:天生+对基督的理解;
阿非对真信的理解:接受和做该做的事情;
阿非对爱的理解:耐心;
可能无论哪种信仰,最后都有根本的一致性:比如接纳和为所当为。
比重相比排名更佳,
相生相比界限更佳。
不见得更高、更快、更强,
然而更具生命力。
夜里灵光一闪,
甚为欣喜。